本文源自 FZUG 2018-09-07 IRC 会议的存档,主要为 tiansworld 的发言,部分内容为 zsun 参与的讨论,由 pany 整理成文。

导语

在 Fedora 29 Beta 版发布之前,新版本中的英文内容需要由各个语言的志愿者来进行「本地化」,以便为不同的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。但到目前为止,Fedora 本地化协作平台 zanata 上的数据显示:Fedora 重点软件包(Priority Packages)的简体中文本地化的完成度为 83.62%,而主要软件包(main)的简体中文本地化完成度为 77.16%。对此,Fedora 社区简体中文 L10n(即本地化,因 Localization 首尾字母之间有 10 个字母,故简写为 L10n ——注)小组的协调人(Coordinator)tiansworld 和 Fedora 大使(Ambassador)zsun 分享了他们的看法。

Fedora 中文本地化的困境

tiansworld:(简体中文本地化的完成度不高)大概(是因为)参与翻译的活跃人数太少了吧。我感觉有几点是造成翻译没人做的原因:

  1. 使用 Fedora 的人群英语水平偏高。
  2. 根据职业/爱好分,大概跟 IT 沾边的又占多数,因此为了方便,直接用英语即可。
  3. 翻译本身是个比较费神的事情,数量又大,多数也不是翻译完即可见结果,所以翻译员在社区的参与感和价值上有所欠缺。
  4. 就目前环境而言,Linux 用户仍是以 IT 或相关领域为主的。

整个产品从前到后都以开发本身为最重,测试其后,国际化/本地化就是整个社区的末端。给人的感觉,要是用 Linux,不搞点开发工作,不写点儿代码,对不起自己,说不过去;至于翻译,太低级,没兴趣;至少也要打个包学学,这种感觉其实是 Fedora 或者 Linux 整体的大环境,或它固有的特点造成的:产品本身,或者社区本身,或者说它的本质,是要开发。

因为它不盈利,不需要为利润负责,所以没有销售压力,没有市场压力,不像带有盈利性质的产品、内容,需要考虑用户,这样才能盈利,而社区不负这个责任,大不了你别用。

所以这是社区版本的一个通病,只为了一个理想,而不考虑现实。在这种大环境下,位于次要位置的本地化,是肯定不会被重视的,这是目前社区的通病。但综合起来,我觉得就是缺少翻译人员的原因所在。

zsun:我感觉现在中文用户整体贡献度,在各个领域都不好。而翻译又缺乏发布所需的最低要求(release criteria),更加抑制了积极性。

tiansworld:本地化的意义,是为了让不懂软件原始语言的用户能够使用和体验。说白了,也是为了拓展市场的。但是一旦用户群体中都是懂英语的,那要本地化还干嘛呢?所以,本地化到如此地步,那就是说明 Fedora 的用户群有问题——产品用户、市场有问题。

另外,就目前使用计算机情况看,能够天天使用计算机的普通人大概也不多,即使用也就是开个网页,看个视频,或者游戏一下。那么,用户使用的产品说白了是应用程序,可能并不会感到操作系统的存在。因此,从事翻译的人,大概就觉得翻译应用程序更“实惠”,有成就感,因为翻译出的内容很有使用价值,大家都能看到,所以,从翻译员角度看,翻译应用程序的应该比翻译操作系统的更多一些。而这里另外的原因,就是翻译应用程序好上手,内容相对少,大段的长句几乎没有。

zsun:而且我觉得,Fedora Badges 里面缺乏 L10n 相关的 badge,又缺少了一项激励。

tiansworld:再说 Fedora 的翻译特点,Fedora 更新太快,往往你好不容易把内容翻译完了,可是确到了 Fedora 换版本的时候,Master 分支里可能又 50% 未翻译了,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?

Fedora 中文本地化的意义

tiansworld:说了这么多有关本地化的负面内容,下面说些中性的。既然这么不值得参与,那为什么还要参与?

  1. 做个扫地僧,慢慢熟悉社区的运作情况,学习行为准则。

    既然本地化相对比开发“次要”不少,那它的影响自然就比后者小不少。代码里出个错,可能要“人命”,但是翻译错个字,大概还没这么大的影响力。

    你相对从“次要”的开始,偶尔犯个小错,还是可以接受的,在这样错误的过程中,你会慢慢学会你的错误会给你的用户带来什么,到最后,当你开始学会打包时,大概会仔细想想有没有犯什么错了吧?

    zsun:打包的时候会发现,由于疏忽打的新版本导致用户升级不了桌面系统了 :-( 或者总是在制造讨厌的 log,然后用户来吐槽了。这比翻译严重多了。

    tiansworld:社区有社区的行为准则,而很多还可以应用到社交,实际工作中。比如:社区不鼓励你同时往多个邮件列表。在实际生活中对应的大概是:没事儿别到处往多个群里发不必要的内容。结果都一样,打扰别人。

  2. 参与本地化,可以提高个人的外语水平,母语水平,还有逻辑思考能力。

    zsun:母语水平这个我很赞同。长时间不用母语工作,现在很多东西在母语中的表达方式我完全不知道,基本上丧失了使用 Baidu 的能力。而如果做一些翻译,会更多思考现在母语中到底怎么表述的。

    tiansworld:比如,同样一句原文,三个人去译,就是三个译法。而且可能都不是错的。但用户看到后,也许只会喜欢其中一种。这里,就需要一个翻译员平时的积累,还有外语、母语的水平综合体现了。

    比如:“interface”,你是要翻译成“接口”,还是“界面”?“login”,是要翻译成“登录”,还是“登入”?这两个例子很简单,但要考虑的不少。首先是你翻译的是什么东西,是网页,软件 UI,还是文档?这个词之前有没有翻译过?之前的翻译是什么?

    我曾经在 MS Office 2010 的帮助中,多页内容的底部,看到“上一步”和“下一步”(好像是译成这个了,原文为 “Previous”/“Next”),再下面是 1,2,3,4……10。很明显,这里译成“上一页”和“下一页”才是更好的。

  3. 参与本地化,可以发现代码的 bug,可以提交代码的 bug,可以写补丁。

    比如,我曾经在翻译时发现 setroubleshoot-plugin 里一段文字写的有问题,于是就去看了看源文件里是写的是什么,发现他们把一段话写错了。后来我就报了个 bug,然后还写了个补丁,最后人家看到了,更正了,当然没有用我写的那个补丁。我举的例子虽然不是发现代码问题的例子,因为我不懂,只是说翻译中是肯定有机会发现代码问题的。

    你把整个流程走上几遍,其实开发本身的大概流程,你也就略知一二了。对于学这个的,但还没经验的人来说,这是你积累经验的机会。

  4. 本地化还可以提前了解内容,做个半尝鲜的。

    现在都流行尝鲜、抢先,对于 IT、软件行业来说,除了开发人员外,本地化大概就是另一类尝鲜人群了,你可以提前了解一下有什么新玩意儿、新变化等等。没准,你翻译的哪个名词术语,最后就被广泛使用了呢。

  5. 本地化真的可以帮到人的,也许只有一个,两个。

    比如你说 VLC 好得不得了,把它吹上了天,说 Audacity 不知道要比别的强大多少,可是当某个被你劝说使用的普通用户在转码、录音时发现,这软件里总是弹出说什么“library”、“library”,哪里有“图书馆”吗?“算了,我还是用 XXX 吧……”——用户就这样走了。

结语

困境源自于我们在不断探索前行。

中文本地化领域仍然有很大的需求。如果你也想加入我们,一起改善中文本地化现状的话,可以参考这个 Wiki 页面,为 Fedora 中文用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哪怕只是在闲暇时翻译一两个词条,你的贡献也值得尊敬。